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72章(1 / 2)

“嘿嘿,还是你们待我好,舅妈年年冬天都惦记着给我们做厚衣服,阿爷阿奶身体还好吗?“

“挺好,这几年家里日子过的好,两老不用再为生计操心,没那么多烦心事,自然也没那么多病了,”罗舅舅欣慰道。

“那就好,快进屋喝口水,我刚做出来的姜糖,驱寒保暖,你多带些走,过几日我要给州城去信,正好也给明远捎过去点,他大冬天还要苦读,正好吃了暖身子。”

“那我是要尝尝的,你做出来的东西定是好的。”

“一会儿带舅舅去糖作坊瞧瞧,梨树林那边我也栽上好多梨树了,剩下的明年春天就栽满了,过几年你们就能吃上我种的梨了。”

“真能干,可比你舅舅强多了。”

“我哥哥和舅舅都厉害,”笑笑试穿了舅妈做的新衣走出来,正正好很合身,“舅妈做衣服真好看,我一会儿做几样点心,舅舅带回去吧。”

家里的新成员宁澜按照肤色给取了个名字叫阿黄,还专门搭了一个窝,好叫它快点儿喜欢上新环境。小九和泡泡儿躲了几天就开始欺负新狗了,小黑则从一开始就对阿黄特别热情。

可惜阿黄有点儿认主总想要跑回去,宁澜无奈拴了它几天,阿黄就迅速瘦了很多,无精打采的。宁澜便把它带到了糖作坊中,叫小黑领着它巡视作坊和梨树林,这才慢慢好起来。

阿黄好了之后,家里作坊都热闹的很,整日猫飞狗跳的。宁澜天天带着两猫两狗行走,也成了村里独有的风景。

“宁老板,留步。”

“是刘货郎啊。”

“是,”刘货郎挑着担子走的气喘吁吁的,“前两日拿的糖都卖完了,我来把钱结了再拿些糖走。”

“你是前日刚来过吧,卖这么快?”

“你这儿做的滋味儿好,不少老客都惦记着,还有那些说亲成亲的,也都乐意卖包好糖长长脸,”宁澜作坊有剩下的边边角角也会叫他们这些货郎吃,他有时不舍得,偷偷装两块儿带回家给家里人吃,吃过都说好。

两样姜糖做的多,宁澜便要想法子打开销路,他先是找来了常来酱油作坊的货郎,和他们商定卖姜糖的事情,货郎们对味道没有异议,只是对价格有顾虑。

宁澜便叫他们把糖先拿走,等卖出去了再给钱,卖不完的拿回来退给他。

饶是这样,货郎们一开始也只敢斤的拿,好在他们心思活络,整包的不好卖,就折算了按块儿来卖,时间长了,还有瞅准了商机专门守在各学堂门口去卖的,总之卖了两回大家敢放开拿货了。

宁澜装了十斤姜糖,十斤红枣姜糖给刘货郎,“你这里每次拿多少货我都记得清清楚楚,等累计够二百斤了,再拿每斤会便宜一文钱,总之拿的越多越便宜。”

“好,”刘货郎喜滋滋的应下了,“怪不得宁老板生意红火。”

宁澜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,给货郎的价格和给刘承的价格是一样的。不同在于橘子软糖,橘子软糖他除了放在点心铺卖,只供给刘承,有想拿橘子软糖的货郎,他都以预定出去为理由拒绝了。

靠着山天冷的特别快,小雪过后,宁澜窝在被子里要挣扎很久才能起床,原来冬天只有小九儿一只猫压他的被子,现在多了个泡泡儿,一左一右两大护法,宁澜要翻个身更难了。

作坊那边整日熬糖几个炉子是不断烧着的,干起活来没那么冷,但穿的厚,就不如往常利索了。

“这大冷天的小麦发芽也慢了,我多发上一些,别误了事儿,”宁大旺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熬麦芽糖,偶尔出来找宁澜说上几句话。

“辛苦你了大旺哥,这些你来安排,我放心的,”宁澜也是,他要做白糖也只能一个人待在另一个屋,只希望张长远能早点儿给他送过来大批的白糖。

张长远还没盼来,盼来了张九如的信,因为白糖的事,他今年过年要去京里,两人见不成了。

张九如信中说特别喜欢吃他做的软糖,每日都会揣在袖子里,想他了就会吃一颗。另外捎来了几本书是给宁磊的,给笑笑的则是州城新出的胭脂水粉,宁澜的是一个同心佩。

同心佩的两个玉环出自同一块玉石,纹路、色泽、水润度都一样,以绳系于一处。白玉只有微瑕,已是极难得了。

宁澜很快给张九如回了信,告诉他家里添了新成员,又给他包了一些姜糖。

驿站已经很忙碌了,进进出出的人比肩接踵,连费用都多涨了三分之一。不过回去时宁澜碰见一个行商拉了一车山楂,他全买下来了。

冬日里人们少动弹吃的又油腻容易积食,这山楂正好给点心铺上两样新点心:山楂糕和山楂片。

山楂原产于我国,早在 2500 年前已经被智慧的劳动人民利用,山楂的栽培史更是历经了晋隋、唐宋元和明清至民国三个阶段。

不过一开始,山楂因其口感过酸还是多用于医药中。

直到南宋时,宋光宗的一个妃子生了怪病,面黄肌瘦,不吃不喝。

宫里面的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